首页
>新闻资讯>奋斗者之声
【综合】脚踏实“地”的奋斗者
  2013年,王国旭从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毕业后,进入西南院勘测工程分公司,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地质工程师,这一干就是八年。现在的王国旭和八年前没什么两样,照片里的他总是戴着黑框眼镜和卡其色的渔夫帽,手指上隐约能看见干巴巴的泥土印子,但眼神中的自信与坚韧无不诉说着八年来艰苦奋斗的时光。
  山川之间,书写成长故事
  神华天明电厂是王国旭参与的第一项工程,本以为电力勘测工作面对的是雄伟的电厂、缜密的变电站,到了现场才发现实际的工作环境,是满眼的荒芜与炙烤的烈日。当时,在工地现场进行地层编录,需要对粉质黏土、黏土进行野外定名,王国旭只能蹲在地上,把土捧在手里反复进行加水、搓条,拿小刀切断面进行观察,细细体会两者的区别,往往在钻机旁一蹲就是大半天。8月的江油酷热难耐,每天收工时,王国旭的衣服裤子早已被汗水浸透,身上手上满布泥土的痕迹。
  王国旭的工作主要是对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,通过对岩土层进行定名和分类来解密隐藏在地底深处的地层结构,掌握其中的工程特性后,为基础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数据支撑。同年,他又参加了习水—二郎送电线路施工图勘测及镇雄—威信500千伏输电线路的初勘工作。现场定位时,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疑虑和不安,许多地方都拿捏不定,只能不停请教主设人,常常下山后还在脑海里回想每一基塔位的场地条件,生怕有丝毫闪失。
  “线路工程对我而言难度是最大的,”王国旭直言,“因为,它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,对塔位场地的稳定性做出确定性回答。以往在学校,想要回答一个场地稳定性问题,需要做多方面的深入研究,需要大量外业数据和内业分析,但线路工程现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,所以现场人员的工程经验显得尤为重要。”正所谓,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他知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,更深知只有不断磨砺本领,提高现场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,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岩土工程师。
  伴随着莎车~和田Ⅱ回750千伏线路工程、重庆电厂~南川变500千伏线路工程、500千伏罗平~罗平换流站通道加强工程、柳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、鲁朗11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,王国旭不断练就技术上的“火眼金睛”,识破土体奥秘,迅速从一名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,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。
  二郎山脉,艰难方显勇毅
  二郎山,这座横亘在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间的第一道屏障,一条条输电线路穿梭其间,犹如巨龙在野,蜿蜒前行,将大山深处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送到繁华都市的负荷中心,点亮万家灯火。而这一座座铁塔背后,都留下了西南院人的身影,承载了他们的青春岁月,记录了他们的奋斗时光。
  2019年5月底,随着四川甘谷地~蜀州500千伏线路改接工程的启动,王国旭与终勘外业工程队一道向二郎山挺进。318国道从开阔的成都平原一路延伸到雅安地区后,便被两侧的高山夹持在狭窄的沟道中,在原始森林密布的群山中若隐若现,如白练一般向青藏高原蜿蜒前行。二郎山与成都相距170公里,海拔却由500多米一路攀升至3400多米,险峻的地势造就了这片群山独特、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。这里沟壑林立、密林丛生、山高坡陡,沿线大部分塔位均为“刀脊”状狭窄斜坡,平均地形坡度在40度以上,是输电线路工程中出了名的“硬骨头”。
  二郎山地区遭受强烈而频繁的地质构造活动,加上区域内大规模的工程建设,导致周边山体斜坡隐伏了大量滑坡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。为了确保路径能对这些大型不良地质体进行避让,王国旭一到现场便马不停蹄地进行了大量已有工程资料的收集工作,全面掌握了该地区大型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和分布特点,为路径通道的选择以及后续定位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。
  出工第一天,王国旭抵达二郎山脚下,面对遮天蔽日的密林,不由地对隐藏其中的大山敬畏起来。7、8月份的二郎山正是雨季,由于连续几天下雨,湿气未消,树林里雾雨朦胧,路面泥泞湿滑,王国旭只能用手抓住树根或树枝,用脚踩着斜坡坎,一路手脚并用,像攀岩一般向塔位攀爬。除了山高路陡,还有让人心悸的旱蚂蟥。这里潮湿的环境成了旱蚂蟥的温床,它们无孔不入,受伤之后难以察觉。尽管王国旭穿了绑腿,但仍难逃“毒口”,刚行进了没一会就不幸成了这群蚂蟥的“午餐”。刚开始,看到皮肤上血流不止,他还觉得有些毛骨悚然,但随着跟蚂蟥的“交锋”越来越频繁,王国旭也养成了时不时检查衣物鞋帽的习惯,提前将蚂蟥从身上赶下去。面对这样的艰难环境,王国旭还戏称其为“跟蚂蟥打的一场阵地守卫战”。
  环境的恶劣丝毫没有影响王国旭的工作热情,一到塔位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,努力用棍棒劈开前路的荆棘,仔细查看塔位场地周边的地形和地质情况,快速、高效、准确地完成现场定位工作。在现场的三个月中,王国旭带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,一步跨过一步,一基接着一基,完成了全长30公里57基塔位的勘测定位工作。
  青藏高原,磨砺始得玉成
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。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王国旭始终保持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、一往无前的思想态度,勇于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、坚定信念。
  2020年6月,王国旭再次前往西藏,开始了澜沧江~波密50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图定位工作。这一次的工程与以往很不一样,线路途经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,是我国第三级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,也是西部高原和中部平原的衔接部位,区域内地势险要、高山林立、地质灾害频发,以至于成为众多工程建设者心中的“禁区”。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,王国旭迎难而上、主动请缨,承担了全线海拔最高、无人区占比最大路径段的勘测定位工作。
  7月的横断山脉依旧白雪皑皑,一年近10个月的积雪期让这里与外界长期隔离。为了确保工程能在大雪封山之前顺利完成,王国旭一到工地便投入到紧张的路径调查工作中。方案选择、路径优化、现场踏勘、定位勘测,每一项工作在海拔4000米以上、高差超过500米的高原地区显得极其困难,但西南院人秉持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”的精神,将一个又一个的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可能”。
  海拔5000多米的群山之巅,是当地牧民世代都未曾到过的无人区。8月22日,王国旭与终勘外业工程队开始向第二段无人区发起冲锋。从N4008塔位向N4009塔位行进的过程中,需要途经几处陡峻险要的陡崖和深沟,坡面布满了破碎的山石,难以站立和行进,脚下时不时有滑落的碎石。王国旭只能和队员们,彼此相互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,手脚并用,艰难攀爬。然而,前行之路被两处更深、更陡的沟壑阻隔,眼看塔位高差已不足百米,胜利触手可及,但考虑到安全与体能,工程队讨论后决定下山再战。下山的决定总带着一些遗憾,但下的是以退为进的智慧,再战的是绝不言弃、勇攀高峰的豪迈誓言。最终,王国旭与队员们相互鼓劲,一边吸氧、一边攀登了900余米的高差,吸完了多瓶氧气后,从山脚的另一个方向到达塔位。
  王国旭所在的终勘4队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小伙子,他们作为一个团结的整体,一次次直面困难,又一次次战胜困难。他们克服了高寒、高海拔带来的挑战,在68天的时间里,对勘测现场进行全面调查,完成每一基塔位勘测数据的采集,圆满完成了外业定位工作。
  “在最美的年纪,将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电力事业,把努力的汗水挥洒在静谧的大山深处。虽然,我们无法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享受城市的繁华、家人的陪伴,但我们却在一起经历过最狂烈的暴雨,见过最深邃的苍穹,欣赏过最灿烂的星河,走过最坎坷的山路,这是一段属于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。”回忆起那段历程,王国旭说到。
  从青藏高原到戈壁沙洲,从高山密林到滨海沼泽,王国旭把自己的成长写在了祖国大好河山上,也把自己的汗水滴在了他最熟悉的土地里。从事电力勘测工作是艰苦的,犹如苦行僧一般,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。但每一次苦行,都是一场历练;每一次挫败,都是一轮成长。在前行中磨练,在磨练中收获,在收获中强大自我,这是王国旭关于个人成长的学说,这也是他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,励志笃行、以身践行的生动体现。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